


郭立新教授|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或将全面爆发!我们能做些什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相伴而来的,糖尿病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少见病逐渐转变成一种常见病,2型糖尿病的成人发病率由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3年的10.4%[1]。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到2015年间中国由于糖尿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5577亿美元[2],其中80%用于并发症治疗。1990年至2010年间,糖尿病的死亡率上升了近50%[3]。中国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或将迎来全面爆发的年代。
近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接受了“代谢网”的采访,针对中国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爆发的原因及对策提出了他的看法。
美国糖尿病发病率在上升,为啥并发症反而降了?
郭立新教授告诉代谢网,“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糖尿病患病率在没有下降的情况下,并发症的发生率却在下降。而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糖尿病的患病率还在上升,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看到并发症下降的趋势。”
2014年发表于NEJM的一项研究显示[4],1990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已诊断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了2倍多(从650万增加至2070万),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却大幅下降。其中,急性心肌梗塞和高血糖危象所致死亡的发生率已分别下降2/3,卒中和下肢截肢的发生率分别下降50%,终末期肾病发生率也下降近30%,如下图1所示。

国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病率流行趋势的相关数据依然缺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1991至2000年全国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回顾性数据显示[5],糖尿病眼病(包括白内障、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失明)的患病率为34.3%;33.6%的糖尿病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感觉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60.3%;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15.9%,脑血管并发症为12.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为5.0%。
美国之所以出现糖尿病发病率上升,而并发症下降的现象,可能是因为美国临床急诊水平、医疗保健系统和糖尿病患者教育工作均有所成效的缩影。这些举措包括改善糖尿病风险因素(血压、血脂和戒烟)的管理、筛查早期并发症、改进血运重建手段以及改善糖尿病病酮症酸中毒的院内管理。
谈到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情况,郭立新教授认为“现在糖尿病高发的人群,大约年龄都是在50~60岁,这个人群的幼年时代是经历了食物极不丰富的年代,病程有可能已经是接近或超过十年,他们正好到了并发症要爆发的年代。”
“所以,未来糖尿病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大众的宣传,同时要意识到并发症管控将是重中之重”,郭教授强调到。
防控并发症,让糖尿病患者过上同样精彩的人生
“我国对糖尿病的认知率、知晓率、治疗达标率都非常低,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由上海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牵头的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项目取得的骄人成绩,糖尿病患者各项指标的控制得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如果说长此以往,中国更多的地方都沿用这个模式的话,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并发症下降的曙光”,郭教授说。
在谈到我们现在需要做些什么的时候,郭教授认为,国内过去糖尿病的分类方法,实际上对临床诊疗的意义不是很大,现在国外使用六项指标进行分类,国内纪立农教授用五项指标进行分类,他自己的学生了也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包括新的糖尿病分类方法的出现,对于指导临床,甚至判断预后和指导改善愈后,都会有所帮助。
如果说我们能够有更加良好的分型,可以通过它判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那么我们的重点就有可能聚焦在这些方面,做出针对性的处理,针对性的筛查或者更加密集的筛查,那么这类患者的结局是可以改善的。比如说某一种类型就有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进行相对密集的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进行早期干预;如果这个人有可能出现大血管事件,那么我们就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所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必须加大投入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和防控,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寄希望于若干年以后,通过我们全体内分泌代谢工作者的努力,通过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努力,使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所下降,糖尿病患者的结局有所改善,让他们和我们正常人一样,一样的梦想,一样的精彩”,郭教授最后说道。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