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领导的4C研究又有新发现,3大指标可预测糖尿病发生及预后

代谢网  · 2019/08/26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导读:近日,Diabetes Care(IF:15.27)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领导的中国心脏代谢疾病与癌症队列研究(The China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nd Cancer Cohort Study,4C)的分支[1],该研究对受试者的血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与糖尿病发病及预后相关,3个指标均可预测糖尿病发病及并发症的风险,而2h-PG与糖尿病及其预后风险相关性更大,可作为糖尿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临床中应结合2h-PG、FPG和HbA1c等血糖检测以便更好地评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图片来源:Diabetes Care官网


       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2],过去的2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两倍多[3],据估计,201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39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达4.934亿 [4],糖尿病的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亟待寻找更有效的糖尿病预测因子及手段。其中FPG、HbA1c、2h-PG为检测高血糖的常见指标,而其对糖尿病风险事件、心血管疾病(CVD)、癌症和全因死亡率[5]等预后的预测作用仍未明确。


       本研究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2010年推荐的血糖控制标准为依据,对我国糖尿病患者FPG、HbA1c、2h-PG与糖尿病发病、CVD、癌症、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确定FPG、2h-PG、HbA1c等因素对糖尿病发病、CVD、癌症、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作用。


研究方法

       2011年-2012年间,科研人员于20个社区募集≥40岁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共193 846例。研究人员详细记录纳入患者的社会人口信息、生活方式、病史、体育活动等基本信息,并检测记录患者的体重、身高、腰围、血压等信息。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检测记录患者的FPG、2h-PG和HbA1c。分析患者血清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等。


       随访结束后,本研究以风险回归分析确定血糖测量值与糖尿病预后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以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血糖测量值对糖尿病发生率、心血管疾病(CVD)、癌症、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建立糖尿病预测模型,评估单个或组合血糖检测方法对糖尿病及其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果

1. 2h- PG最能反映糖尿病发病风险,且FPG、2h- PG和HbA1c三个指标异常个体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

       在长达5年的随访中(平均3.8年),193 846名参与者中有151 489例患者的数据被纳入结果分析。106 493名基线无糖尿病病史的受试者中,8 063例受试者发生了糖尿病事件。表1中显示,血糖异常次数越多,糖尿病的累计发病率越大。其中孤立性糖耐量受损(2h- PG)个体的糖尿病发病率最高,达8.8%,其次为空腹血糖受损个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个体。


表1 基线未诊断糖尿病受试者的耐量状况对糖尿病发病率、风险比的影响


       组合血糖检测方法中,糖耐量(2h- PG)合并空腹血糖受损个体(12.7%)、糖耐量受损合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个体(13.3%)的糖尿病发病率要高于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个体(9.2%)三个指标异常的个体糖尿病发病率最高(21.3%)。
 
       FPG、2h- PG和HbA1c升高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预测指标。糖耐量受损与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显著大于FPG、HbA1c。经过多变量调整后,FPG(100-125 mg/dL)、2h- PG(140-199 mg/dL)和HbA1c(5.7% - 6.4%)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为2.03、2.78、1.85。可见2h- PG更能预测糖尿病风险,三个指标联合为预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方式。


2. 血糖检测指标异常与心血管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相关,其中2h-PG与糖尿病预后的相关性最显著

       据统计,三个血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率呈j形相关。如图1, FPG、HbA1c与CVD、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的危险比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而2h-PG与癌症发生危险比之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与CVD和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P<0.001),可见三个血糖指标中,2h-PG与糖尿病预后的相关性最大,2h-PG越大,糖尿病发生率、CVD发生率、癌症和全因死亡率越高。


图1 未接受糖尿病治疗患者的CVD(上行)、癌症(中一行)和全因死亡率(下行)的多变量调整危险比


       以FPG 126 mg/dL、2h-PG 200 mg/dL、HbA1c 6.5% (48 mmol / mol)的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数据为基础,患者所对应的心血管病风险比为1.18、1.31和1.20;癌症风险分别为1.10、1.44和1.08;全因死亡率风险比为1.37、1.57和1.33 (表2)。

 

表2 未接受糖尿病治疗受试者的CVD、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生率和危险比


       当三种血糖指标同时纳入同一模型进行预测时,2h-PG与CVD(1.30 [1.14- 1.49 ])、癌症(1.62 [1.36 -1.93])和全因死亡率(1.58 [1.38 -1.81])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糖尿病前期2h-PG( 140-199 mg/dL)始终与CVD风险和全因死亡率呈显著相关。


3. 应用三项血糖指标预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2h-PG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预测作用最大,三项血糖指标联用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预测效果


       在传统的糖尿病预测模型中加入血糖检测项目,可大大提高该模型对糖尿病风险的预测效果。如表3,FPG、2h-PG或HbA1c的加入显著提高了该模型的C统计量、IDI和NRI。同时添加两种或三种血糖测量方法可进一步提高风险预测效果,尤其是包括2h-PG在内的模型对糖尿病风险的预测效果更显著。

 

表3 在传统危险因素中添加FPG、2h-PG和HbA1c可提高糖尿病发生、CVD、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效果


       添加2h-PG或其他血糖检测指标显著提高了预测CVD风险的C统计量、IDI和NRI。同样,添加2h-PG显著增加了预测癌症风险的IDI和NRI。添加2h-PG或糖化血红蛋白后,预测全因死亡率的C统计量、IDI和NRI显著增加。而FPG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没有提高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相对于FPG和糖化血红蛋白,2h-PG对糖尿病及其预后的预测作用更显著。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对FPG和HbA1c,2h-PG对糖尿病发生及预后风险模型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2h-PG评估糖尿病及预后风险的能力更大。因此,除了FPG和HbA1c测量外,常规检测还应考虑2h-PG,以便更好地评估糖尿病发病、CVD、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Jieli Lu,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Fasting Glucose, Postloa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1c on Risk of Diabetes and Complications in Chinese Adults,Diabetes Care,2019,42:1539-1548

2. GBD 2015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ife expectanc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9 causes of death, 1980- 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2017;389:e1]. Lancet 2016; 388:1459–1544

3.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101

4. Xu Y, Wang L, He J, et al.; 2010 China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urveillance Group.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310:948–959

5. Ding L, Xu Y, Liu S, Bi Y, Xu Y. Hemoglobin A1c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J Diabetes 2018;10: 365–372


2型糖尿病 心血管健康指标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