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2019CEAAC|夏维波:中国人群40岁开始骨量降低,骨松防治关口要前移

夏维波 教授  · 2019/07/22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导语: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改善,医疗保健技术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便越来越多。但与老年人口如约而至的便是一些骨质疏松的患病。所谓骨质疏松,就是骨量低下、骨组织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继而骨小梁稀疏,容易发生断裂。其中,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是椎体,其次是髋部、腕部或者是骨盆,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本次年会中,夏维波教授带来了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最新流调数据。

COPS中国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背景

       在所有骨折中,椎体骨折发生最为常见。那么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有多高发呢?在2000年,我们做了个椎体患病率的调查,与美国的数据做对比。结果发现,北京地区椎体骨折患病率与美国相似,5岁左右的患病率为5%,到80岁时则为36.6%,其结论就是,只要随着年龄增加,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在全球都是差不多的。随后,我们又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次研究,都是在北京的7个中心里随机抽样了2 000多人,通过X线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2008年到2013年椎体骨折的患病率是相当的,没有特别改变,都是22%~23%。 


       另外一个是髋骨骨折发生率的改变。在早期,全球髋骨骨折的发生率不高,但我们2012年做了一次研究,与1990年研究同样的方法,结果发现这十多年,北京地区的髋骨骨折发生率在增加,男性是129人/10万,女性是229人/10万,基于这个研究,澳大利亚与我们一起进行了一个预测,在这个预测中,2015年左右中国每年发生骨质疏松268万人,到2050年则有600万人,每年相关花费达1 600亿人民币。


       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骨质疏松病人?之前一直未有一个合理的数据。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与中国CDC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进行了COPS中国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

COPS研究设计

       COPS研究在中国大陆地区多中心随机分层抽样选择了44个地区,每个地区464人,共20 416人次。

COPS研究实行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研究包括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DXA测量骨密度、胸腰椎侧位X线片、留取血样及生化检查,研究前、中、后环节都严格质量控制。

整个研究包括了拟定研究计划、修改计划、培训、开展研究、数据分析几个阶段

       样本量非常庞大,我们也得出了初步结论。首先,就DXA测量的骨密度而言,除女性腰椎在30~39岁时达峰外,其余参数都在20~29岁间达峰,而后持续下降;另外,中国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参照本研究建立的中国人峰值骨量)在40岁左右整体是2.5%,没有发现城市和农村的差异,甚至有发现,农村的患病率是低于城市的,这个跟我们以前认识的有所差异;再一个是中国骨量降低的患病率,这个非常有意思,在40~49岁间,低骨量人群达1/3。经过多方数据最后总结出,中国人群骨量多数在20~29岁已经达峰,但进入峰值后就继续下降了。我们采用了重建胫骨、桡骨远端骨骼3D成像法发现,小梁骨的丢失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而皮质骨丢失主要在50岁以后,因此,50岁以前就要开始防治了。

基于中国数据得出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因此这个研究提示,自40岁开始,骨量减少的人群比例升高明显,中国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需要更早开始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

关于防治策略的思考

       骨质疏松的防治策略,主要是基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年)。这个指南对普通防治有两个方面。


       初级防治对象 是未发生过骨折但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或已有骨量减少(-2.5<T≤-1)者,应防止发展为骨质疏松症。目的是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二级预防和治疗 已有骨质疏松症(T≤-2.5)或已发生过骨折。目的是避免初次骨折和再次骨折。


       那么基于我们刚才说到的骨量变化规律,就是中国人40岁以上人群中骨量减低比例已相当高,骨量流失(尤其是松质骨)已较严重。这时候就要开始预防,要关口前移。这是我们提出的第一个策略。


       早期筛查,推荐在40岁开始BMD的测定,以早发现骨量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出现。关于这一点,我们希望能从40岁开始,将BMD检查纳入体检范围,这样就能早发现和早干预。当然,这个目前也在跟国家卫计委在起草计划中。另外一点就是要积极干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确实诊断骨质疏松或者存在较多危险因素要开始药物干预,如HRT、SERMS等。


调整生活方式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g/kg
       2.充足日照,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min
       3.规律与弄懂、戒烟限酒、避免过量引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4.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和维生素D,但要注意,不推荐使用活性维生素D来纠正维生素D缺乏,也不建议1年单次较大剂量地补充普通维生素D。再有就是,针对已经出现骨质疏松或骨折的人,我们的重点是避免初次骨折或再次骨折。这个时候我们看我们的诊疗流程,特别是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症或发生骨折的人,要开始治疗,而具有一些相关因素的,要建议生活方式干预,视情况进行基础治疗,这类人通常有这几种:骨质疏松者、骨量正常但有高危险因素者、脆性骨折者和骨量减少但合并危险因素者。

       那么对于高骨折风险的筛查,又有哪些手段呢?传统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各国人群特异的FRAX判断绝经后妇女的骨折风险,中度风险者采用BMD测定进一步判定;
       2.若无BMD结果,直接使用FRAX判断;
       3.小梁骨评分(TBS)作为BMD和FRAX的补充;
       4.FRAX评分还需要考虑GC,LS-BMD,TBS,Hip-AL,跌倒史,2型DM等的影响;
       5.椎体骨折评价一般要有几点:身高降低≥4cm,驼背,近期或长期使用GC,或BMD T-score≤-2.5。


       对于高骨折风险的筛查及诊疗路径,不同国家也给出了不同的方法,而Russow等人在线发表的论文均指出,一次急性骨折后再发脆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之后风险会逐渐降低;急性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极高,尽快给予预防性治疗可以避免更多的新骨折的发生;与抗吸收治疗相比,新近的促骨形成降低骨折的风险更快,作用更强;诊疗策略需要变化,尤其是针对极高骨折风险者。所以有骨折的病人要积极的治疗。那么对于高骨折风险患者的筛查就要关注既往骨折史,尤其是近期(<2年)骨折史,可能预示着更高的骨折风险,而对于骨折高风险的人群,应及时开始有效的药物治疗。


       其中,药物干预有很多,基于骨折和髋部骨折的风险,分不同的药物干预阈值。

骨质疏松防治药物的选择 


       而对于骨折极高风险的治疗,要立即开始促进骨形成治疗,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骨折风险,一般来说,通常治疗18~24个月。而一旦停止治疗,效果立即衰减,其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的作用需骨转换抑制剂维持。


总结

        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在40岁后骨量即开始减少,因此我们的防治关口要前移。还要特别注意骨折高风险的人群筛查和防治工作,必要时予以药物干预。

代谢性骨病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

专家

夏维波 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委、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内分泌代谢组副组长;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