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Nature|全球最大规模外显子测序结果提示这几种罕见DNA突变与2型糖尿病有关

代谢网  · 2019/07/0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导语:2019年5月22日,Nature在线发布了全球最大规模2型糖尿病(T2DM)外显子测序研究的最新成果,发现了2型糖尿病相关的新罕见变异(等位基因频率小于0.5%),并发现外显子测序不仅能够检测新的易感基因,还有助于预测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风险间的关系[1]。

来源于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31-2


研究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4亿多人患有糖尿病。这些病例中绝大多数是2型。据估计,糖尿病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虽然研究人员已经知道,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有必要对驱动这种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人类遗传学通过识别与生理病理特征相关的分子变化,为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将数千个基因组位点与数百个人类特征相关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多数复杂性的遗传可归因于一般调控变量的适度效应[3]。然而,非编码的GWAS关联很难分配到因果变异或基因[4],也就是说可能会漏掉不太常见的外显子组变异。相比之下,全基因组测序或全外显子组测序允许对基因变异的全谱进行查询。

      这是一个由国际联盟组成的专家团队,通过外显子组测序大数据分析了来自欧洲、非洲裔美国人、拉美裔/拉丁裔、东亚和南亚近4.6万人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以确定影响T2DM风险的基因变异,为了解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教授、统计遗传学中心主任、资深研究作者Michael Boehnke说:“大多数大型人口研究关注的都是欧洲血统个体,使得研究结果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囊括不同种族的大样本对研究结果的适用性非常重要。根据统计学规律,样本群体越多样化,结果就越科学、越真实,信息量也就越多。”

研究结果

1. 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20,791名T2DM患者和24,440名健康人群),研究人员对他们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即外显子)进行测序。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7个基因位点的15处基因突变超过了外显子组效应的阈值(图1a),其中10个位点为非同义变异,并且SFI1基因变异(rs145181683,Arg724Trp)和MC4R基因变异(rs79783591,Ile269Asn)与T2D相关,此前GWAS研究并未发现(图2)。

图1 外显子关联分析

图2 外显子组测序与基于阵列的GWAS的比较

      由于单变异分析检测罕见变异关联的能力有限,研究人员随后对基因内的变异聚合进行关联测试。利用该方法,发现与T2D存在显著关联的MC4R、SLC30A8、PAM和UBE2NL基因(图1b)。


• 正如最近通过PAM Asp563Gly和Ser539Trp[5]的细胞表征鉴定出新的T2D风险机制的研究所示,此研究中鉴定的突变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PAM介导的T2D风险机制。

• 其中UBE2NL基因为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

• 同时,研究人员在欧裔、非裔美国群体的外显子序列中验证了基因水平的联系,并追踪与2型糖尿病关联的PDX1基因。

• 虽然SLC30A8在十多年前就有报道显示其与T2D有关[6],但SLC30A8与疾病间的相关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文认为降低T2D风险是SLC30A8错误感知变异的典型效应,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单倍性不足所独有的,它提供了许多额外的等位基因。

2. 预测基因突变与2型糖尿病风险间的关系

      除了对可能与T2D相关的基因进行优先排序外,此项研究还评估了基因分析是否有助于预测基因失活,以及是否会增加或减少T2D风险,这对开发T2D治疗方法意义重大。研究人员比较了从基因水平加权分析估计的OR值与先前报道的差异,发现8个T2D药物靶点中有7个靶点表现出遗传与治疗方向的一致性。表明外显子测序不仅能够检测新的易感基因,还有助于预测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唯一的例外是KCNJ11(优势比= 1.59),其中基因水平信号由已知的n25激活错义突变(His172Arg)驱动。该发现与KCNJ11在婴儿期糖尿病和持续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中的相互作用一致。

研究讨论



利用外显子测序数据进行基因表征的工作流程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Harvard)副研究员,哈佛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波士顿儿童医院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部教授Jason Flannick指出:“我们现在对罕见的DNA变异在糖尿病中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些罕见的变异可能为药物开发提供比以前认为的更有价值的资源。事实上,我们可以在许多基因中发现它们与疾病相关的证据,这些基因可以作为新药的靶点,也可以用来研究疾病的基本过程。”

      本文另一作者麻省总医院内分泌科和糖尿病科主任、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布罗德研究所糖尿病研究组主任Jose Florez说:“这些外显子突变的影响可能是强大的,但因为它们是如此罕见,我们仍然需要增加样本量,以便真正得出令人信服的见解。”

       因此,为了更大范围检测T2D患者外显子组的显著性,研究人员打算再增加样本量,达到75,000-185,000个测序病例。让我们期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结果出现!

参考文献
1. Flannick J, et al. Exome sequencing of 20,791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24,440 controls. Nature, 22 May, 2019. Doi: org/10.1038/s41586-019-1231-2.
2. Altshuler D, et al. Genetic mapping in human disease. Science 322, 881–888 (2008).
3. Welter D, et al. The NHGRI GWAS Catalog, a curated resource of SNP–trait associations. Nucleic Acids Res. 42, D1001–D1006 (2014).
4. Boyle EA, et al. An expanded view of complex traits: from polygenic to omnigenic. Cell 169, 1177–1186 (2017).
5. Thomsen SK, et al. Type 2 diabetes risk alleles in PAM impact insulin release from human pancreatic β-cells. Nat. Genet. 50, 1122–1131 (2018).
6. Sladek R, et al.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novel risk loci for type 2 diabetes. Nature 445, 881–885 (2007).
7. Massive sequencing study links rare DNA alterations to type 2 diabetes.




2型糖尿病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