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中的""按钮进行分享

母义明教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母义明 教授  · 2019/07/05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编者按: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相同,很多患者血糖控制都不达标,所以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十分必要。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单药治疗无法长期控制血糖达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相比,口服降糖药(OAD)早期联合可显著提高血糖达标率。为此,《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在第十七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华夏内分泌大会上正式发布。代谢网就OAD联合治疗以及该共识的相关问题请教了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


      代谢网:作为《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的主要发起者之一,请您谈一下本共识的指定背景及最大亮点。

      母义明教授:《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专家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们对降糖药的认识进入了新时代。UKPDS和ADVANCE等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单药治疗无法长期控制血糖达标,而口服降糖药早期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血糖达标率。尽管二甲双胍被公认为一线用药,但是对于二线药物的选择,不同指南的推荐并未达成共识。基于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分会组织全国知名内分泌、糖尿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该专家共识主要有以下亮点:首先,结合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证据,当然采纳更多的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研究证据。其次,该共识厘清了相关药物组合适合于何种病理生理疾病,以及何时启动联合用药和联合用药能达到何种控制目标。所以该共识从不同角度给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联合用药方案。再次,该共识专门针对广大基层医师需求,制定了两种不同口服降糖药组合的二联治疗模式,这种模式对基层医师来说容易操作和掌握,而且针对不同患者很容易找到适合他们的具体治疗方案。最后,新型降糖药如DPP-4抑制剂和STLT-2抑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生理,而且使用安全,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这版共识里,我们也特别针对这些新型药物设定了不同的组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

      代谢网:关于启动OAD联合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切点值,目前还存在争议,本共识给出了怎样的建议供临床医生参考呢?

      母义明教授: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关于启动OAD联合治疗的HbA1c切点值为多少,目前国内外的证据都不太统一,各个指南推荐也都不完全统一。但是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OAD单药降低HbA1c的幅度大约是1%,因此如果一个患者他的HbA1c超过了目标值的1~1.5%,我们就可以起始采用OAD联合治疗。所以,在制定联合治疗HbA1c切点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根据设定的目标,针对每个个体的需求以及控制目标是多少,来进行不同的OAD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代谢网:不同OAD联合治疗方案各有优劣,本共识是如何推荐的呢?

      母义明教授:推荐不同OAD联合治疗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所有的药物作用机制互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种药物的特长,从而达到期望中的疗效。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推荐一些治疗方案。
      如果有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如突发过心肌梗死、有过心绞痛症状等,那么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如SGLT-2。对于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时一定会选择可以降低体重的药物,如说糖苷酶抑制剂或者SGLT-2,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这类患者相对来讲减轻体重更明显,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也很安全。对于某些有低血糖风险人群,共识推荐选择一些不会导致低血糖或者低血糖发生率很少的药物,如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这些都是发生低血糖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一些药物。对于某些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有大量蛋白尿,甚至包括肌酐水平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明显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那些对肾脏负担相对比较小的药物,它们可以不经过肾脏排泄,这样可以让这类患者血糖既能达标,又能够不至于导致肾脏疾病加重,甚至可以预防肾脏疾病进一步恶化。

      代谢网:近年来不断有新型降糖药上市,能否请您谈一下降糖药未来的发展趋势?

      母义明教授:以往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更加重视降糖幅度,现在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不仅仅是降低血糖,同时还要考虑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靶器官的保护。我们希望寻找一种降低血糖的同时,还能延缓或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保护靶器官。

2型糖尿病

文章来源:代谢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代谢网”,版权均归代谢网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代谢网”。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微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