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 教授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组长
专家二人谈|深度解读《加强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规范化管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编者按: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之一。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等优点。在第10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加强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规范化管理》(下文简称《规范》)的文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和《代谢网》特邀请该文章的主要作者王坚教授和杨涛教授,请他们介绍制定这一《规范》的背景,特点以及临床意义。
刘建民教授:在最近一期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将会刊登一篇《加强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规范化管理》的文章。这是由江苏省内分泌代谢专家主导制定。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发起和制定这样一个指导性意见的?
刘建民教授:现在国际上有没有类似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与国外相比,您组织的专家指导性意见有哪些中国特色?
刘建民教授:现在很多病人听到穿刺还是很担心,认为穿刺会造成病灶扩散或转移,这方面您是怎么认为的?
王坚教授:根据现有的报道,甲状腺结节穿刺导致症灶的种植转移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病灶的转移应该与穿刺技术有一定关系。一般的穿刺都是在超声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基本能够保证穿刺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对超声显示高危的甲状腺结节推荐细针穿刺的标准是直径>5 mm,这也保证了穿刺的成功率。而且,现在我们用的是细针穿刺,对穿刺的次数也进行了限制,在这些技术保障下进行穿刺,一般症灶的移行基本上都在这个结节内部。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穿刺造成症灶种植转移会更加罕见。当然,不能绝对说没有转移。在穿刺过程中,如果穿刺针直径比较粗,施加了不必要的负压,而且反复在结节内外穿,这是有可能造成种植转移的。
刘建民教授:在《规范》制定的整个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今后在甲状腺领域如何更好得关注甲状腺结节穿刺?
杨涛教授:关于甲状腺结节穿刺刚才我们谈的都是技术问题,实际上在撰写《规范》的过程中还碰到了管理问题。在中国,甲状腺结节穿刺病理诊断不同医院属于不同科室,有超声科、内分泌科,还有病理科。当然,不同科室有他们各自的优点。但我们认为还是内分泌科联合病理科和超声科最为适合,因为最终的临床诊断还是靠不同科室专家综合诊断得出。
除了管理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需要穿刺?我们知道中国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可能达到20%,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并不是都需要进行甲状腺穿刺病理诊断的。在界定何种病人需要进行穿刺时也有不同的方法,如ATA强调的是低回声,对出现边界不清、点状强回声或者纵横比大于1这些特点之一的高危甲状腺结节患者就要进行穿刺。其他还有强调甲状腺结节分级的,达到Ⅳ级需要穿刺,而Ⅲ级可以穿也可以不穿。在我们的《规范》中只能结合这些来制定一个大概的甲状腺结节需要穿刺的人群。
所以,对这一部分推荐内容我觉得将来是值得再讨论,我们需要中国人的数据进一步观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认为发布了这样一份“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规范化管理”共识,就会导致不需要穿刺的人也进行穿刺,我们需要把握这个度。
最后是普及问题。这个《规范》制定出以后,吸引了一大部分三甲医院医生的关注,并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二级医院医生对细针穿刺技术感兴趣,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病理诊断。这就涉及到如何才能把这份《规范》进一步向基层医院推广,来提高他们的诊断准确率。其实除了穿刺的规范外,B超的规范也很重要。
众所周知,甲状腺的B超检查报告可能只有一句话,没有分级标准。所以,我觉得在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诊断规范之前,应该有一个超声规范,也就是甲状腺超声报告需要一个标准化的格式,有了这个我们才是判断下一步甲状腺穿刺的基础。以上三点是我觉得要同时去推广和进一步修改和制定的方向。
甲状腺结节